搜索导航

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江西三类致灾大风天气活动与回波特征分析
作者: 马中元,叶小峰,张瑛,许爱华,马晓琳,贺志明,肖安,陈云辉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卫星云图  雷雨大风  无降水致灾大风  混合大风  雷达回波  描述: 使用常规天气资料、灾情资料、自动气象站、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对江西出现的灾害性大风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江西致灾大风天气主要有三种类型。(1)与飑线回波带和超级单体等雷达回波系统相伴随的雷雨大风天气,同时还伴随强雷电、强降水、冰雹和龙卷等灾害性天气;(2)与冷锋雷暴回波带和冷空气大风相伴随的混合大风天气,具有雷雨大风天气和冷空气大风天气活动的特征;(3)由雷暴下沉气流触发、中高空动能下传和气压梯度风共同作用产生的无降水致灾大风天气,没有降水、雷电等天气现象伴随。
青岛城区一次冰雹过程分析
作者: 江敦双,高荣珍,彭义峰,孙贵平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中γ尺度气旋  逆温  冰雹  逆湿  描述: 利用常规探测和区域自动站、雷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5月28日发生在青岛市的冰雹天气过程,结果表明:这次冰雹天气是在高中低3层都有冷涡系统且呈前倾槽结构的天气背景下发生的;925 hPa的西南急流和中高层的不稳定都有利于冰雹云的形成;冰雹发生前,青岛城区上空低层大气逆温、逆湿,中层有干冷空气入侵,为冰雹云形成提供了有利的位势不稳定层结;造成5月28日青岛城区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是超级单体雷暴,冰雹云的移动和冰雹落区与地面中γ尺度气旋相对应。
水稻雄性不育“诱导遗传”及其在生命科学中的普遍性
作者: 张明初,张华,邓学友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质核诱导败育  基因多态性  遗传诱导物质  光温敏败育  生命科学  主动进化  描述: 每个基因的表达都受到多种不同机制的调控,雄性可育基因与质、核间相应诱导物质的不同匹配类型构成了水稻三系的特殊遗传关系,其雄性“不育”即是质、核互作诱导败育。外界光温条件变化也会影响水稻雄性可育基因的表达。从“诱导遗传”的认识出发,对医学领域中,尤其是那些偏离常规孟德尔规律的生命现象也进行了探讨。同时还认为生物与环境的双向选择一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或改变才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850 hPa温度在天气预报中的释用
作者: 邓玮,吕广红,李忠福,邬清元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850hPa温度  地面温度  温度预报  描述: 本研究使用萍乡地区自动站2009年3月至2010年2月每天24小时的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综合上游长沙探空站08时850hPa的探空温度分析了一年内高空温度与地面温度差值的季节分布特征;并结合宏观天气形势和日降水量,讨论了各季节盛行的天气过程及降水对本地区温差的影响,为温度预报业务提供一定的参考。
萍乡市一次区域性大暴雨漏报原因分析
作者: 戴晶晶,李侃,叶小峰,曾喻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热力垂直螺旋度  区域性大暴雨  广义位温  湿热力平流参数  水汽垂直螺旋度  描述: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对萍乡市2015年5月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漏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漏报原因主要是:1)没有注意到925 h Pa萍乡中部的强温度锋区; 2)忽视了中高层干冷空气扩散南下的影响; 3)误认为低层辐合条件偏弱。利用EC细网格(ECMWF-thin)资料计算此次过程中的一些物理量,对暴雨预报做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分析结果与总结的漏报原因吻合:萍乡市中部低层存在的广义位温的高值中心表明萍乡市中部和北部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温度锋区;湿热力平流参数正负中心的交界面证明了萍乡市北部有明显的锋生,锋生是中层干冷空气补充南下叠加在低层高温高湿区上造成的;热力垂直螺旋度和水汽垂直螺旋度的分析则表明低层的水汽和热量辐合条件是较强的。
赣西地区夏季对流云雷达回波特征及人影技术分析
作者: 戴晶晶,叶小峰,张钦,李娜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人影  对流云  描述: 使用2009-2011年天气系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四种层结条件下萍乡地区的夏季对流云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水汽分布对云体结构有影响,受暖湿平流作用时,大气水汽充分,云体发展旺盛,回波主体半数在0℃附近,对流云可向上延展至过冷却层,有利于混合云降水发生。多普勒雷达的径向速度可以判断对流云的发展阶段,对人影作业的时机把握具有指示意义。
人为和生物排放量对春季东亚地面臭氧的协同贡献
作者: 屈玉,安俊岭,周慧,叶小峰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协同贡献  总贡献  臭氧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描述: 臭氧(O3)的生成是多因子影响的复杂非线性过程,一个因子在其他因子起作用时的贡献可以分为纯贡献与协同贡献。本文采用因子分离方法和改进后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计算了人为氮氧化物(NOx=NO+NO2)、人为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AVOCs)以及生物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对春季东亚地区地面臭氧浓度的协同贡献及总贡献(=纯贡献+协同贡献)。结果表明,AVOCs、BVOCs与NOx对O3生成量的贡献依赖于AVOCs、BVOCs排放量的相对大小。AVOCs或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其总贡献主要来源于其与NOx的协同贡献。从区域角度(1°×1°)来看,BVOCs对东亚春季地面O3浓度的贡献较小,BVOCs排放量明显偏高的个别地区除外。BVOCs总贡献有很强的日变化特征,BVOCs总贡献有可能小于其协同贡献。个例研究的成果应用于O3调控对策的制定和实施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北方(30°N以北)应控制人为源;我国南方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生物源和人为源的贡献都必须考虑。
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作者: 曹艳华,叶小峰,阮启亮,刘立群,段学礼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特性分析  气溶胶  东亚地区  数值模拟  化学成分  描述: 根据东亚监测网2007年观测资料,分析了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结果表明:(1)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随地理分布而变化,其中:中国PM10、SO2浓度远高于其他国家,尤其是西北和西南地区;NO、NO2、NOx、NH3、HNO3高值区位于东南亚地区;菲律宾Na+、K+、Cl-含量高于其他地区;蒙古Ca2+居东亚地区之首;NH4+、SO42-高值区分别位于朝鲜、越南;东亚地区HCl、Mg2+、NO3-浓度分布较均匀。(2)东亚地区春冬季气溶胶化学成分中各离子浓度较低,但变化明显。(3)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运行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制的嵌套网格空气质量预报模式系统(NAQPMS),对东亚地区2007年气溶胶春、冬季典型化学成分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基本上反映了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特性,气溶胶主要分布在工业相对较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实测资料基本相吻合。同时,模拟结果也反映出东亚地区气溶胶化学成分季节变化特征。
新一代天气雷达三维组网产品在人工防雹的应用
作者: 段艺萍,刘寿东,刘黎平,马建立,叶小峰,王冠华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作业指标  模糊逻辑识别  三维拼图  SCIT  人工防雹  描述: 基于冰雹云的雷达三维拼图反射率分布形态特征,提出在人工影响防雹作业中识别冰雹云的6个候选指标,分别是组合反射率、云回波顶高、最大反射率回波顶高、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密度以及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跃增值。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数据应用风暴跟踪(SCIT)算法实现风暴跟踪并计算部分指标,形成模糊逻辑判断方法,确定防雹作业区域。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对北京、江西的多个降雹个例进行三维风暴单体的冰雹云识别试验,对比地面降雹观测数据,计算多个个例模拟命中率>77%,误报率<26%,空报率<22%。考虑组合反射率三维形态分布特征的模糊逻辑法可以较好地识别大部分可作业冰雹云,跟踪模拟效果较好,有利于在人工影响防雹作业中的有效应用。
背景装饰 背景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