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导航

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年份分组

萍乡市一次区域性大暴雨漏报原因分析
作者: 戴晶晶,李侃,叶小峰,曾喻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热力垂直螺旋度  区域性大暴雨  广义位温  湿热力平流参数  水汽垂直螺旋度  描述: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加密自动站资料对萍乡市2015年5月的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漏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此次过程漏报原因主要是:1)没有注意到925 h Pa萍乡中部的强温度锋区; 2)忽视了中高层干冷空气扩散南下的影响; 3)误认为低层辐合条件偏弱。利用EC细网格(ECMWF-thin)资料计算此次过程中的一些物理量,对暴雨预报做进一步的诊断分析。分析结果与总结的漏报原因吻合:萍乡市中部低层存在的广义位温的高值中心表明萍乡市中部和北部之间确实存在明显的温度锋区;湿热力平流参数正负中心的交界面证明了萍乡市北部有明显的锋生,锋生是中层干冷空气补充南下叠加在低层高温高湿区上造成的;热力垂直螺旋度和水汽垂直螺旋度的分析则表明低层的水汽和热量辐合条件是较强的。
赣西地区夏季对流云雷达回波特征及人影技术分析
作者: 戴晶晶,叶小峰,张钦,李娜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人影  对流云  描述: 使用2009-2011年天气系统资料和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了四种层结条件下萍乡地区的夏季对流云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水汽分布对云体结构有影响,受暖湿平流作用时,大气水汽充分,云体发展旺盛,回波主体半数在0℃附近,对流云可向上延展至过冷却层,有利于混合云降水发生。多普勒雷达的径向速度可以判断对流云的发展阶段,对人影作业的时机把握具有指示意义。
登陆我国热带气旋变性加强与减弱的对比分析
作者: 李侃,徐海明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变性减弱  热带气旋  动态合成分析  变性加强  动能收支  描述: 利用日本气象厅1979-2008年的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和JRA-25资料(日本25年再分析资料),对登陆中国的变性加强(IET)和,变性减弱(WET)两类热带气旋(TC)的环境场进行动态合成分析,并计算其动能收支项.分析表明:(1) IET(WET)在强(弱)的高空槽以及高空急流的影响下,高层辐散增强、低层辐合增强(减弱),上升运动明显加强(微弱加强),相应的IET(WET)变性加强(减弱).(2)低层散度风动能制造的增加(减少)是IET(WET)变性后的低层气旋加强(减弱)的主要原因之一;低层散度风动能制造则与TC低层斜压锋区的发展密切相关.(3) IET(WET)受强(弱)的高空槽影响,高层旋转风动能制造相应增长(耗散),有利(不利)于其维持.
西风带高空槽对登陆我国变性热带气旋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
作者: 李侃,徐海明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片段位涡反演  热带气旋  变性  高空槽  描述: 应用日本气象厅1979~2008年的热带气旋资料以及日本25年(JRA-25)再分析资料,本文首先对登陆我国变性加强和变性减弱的两类热带气旋进行了合成对比分析,发现热带气旋变性后的强度变化与相应的西风带高空槽的强弱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然后,我们选取了2004年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Haima为研究对象,通过中尺度模式模拟再现了其登陆后变性演变过程,采用片段位涡反演方法改变了模式初始高空槽的强度,研究了高空槽强度的变化对Haima变性过程的影响。研究表明:(1)高空槽加强(减弱)后,Haima移速明显加快(减慢),此外深(浅)槽对应的Haima变性加强过程中心气压降幅较大(小);(2)不同强度的高空槽与Haima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深槽对应的高空急流范围较大,强度更强,相应的高空强辐散有利于Haima明显的再发展;(3)另外深槽对应着较强的高层正位涡带,正位涡向下伸展诱发低层Haima正位涡明显增长,从而导致低层锋区的强烈发展和低层气旋的明显加强。
中国大陆上变性加强热带气旋的诊断分析
作者: 李侃,徐海明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变性  湿位涡  描述: 利用1979—2007年日本气象厅热带气旋年鉴资料,对在中国大陆上发生变性的热带气旋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9 a间中国大陆上发生变性的热带气旋共有16个,占登陆中国热带气旋总数的8.56%,其中8个变性后加强。利用日本JRA-25再分析资料诊断分析了这8个变性加强热带气旋的湿位涡垂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热带气旋变性发展的热力、动力因子,结果表明:29 a间中国大陆上大部分变性热带气旋的再加强均与中高层动力因子和低层热力因子所组成的发展区密切相关;变性加强明显的热带气旋,其高层的正湿位涡下传至低层,而变性加强幅度较小的热带气旋,其高层正湿位涡并不一定会下传至低层。
中国南部沿海暴雨东风波特征及SST影响机制研究
作者: 王坚红,曾喻,彭模,苗春生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分类统计特征  热动力结构特征  SST影响效应  南部沿海东风波  描述: 分析1999—2013年影响我国南部沿海的东风波,可分为3类:偏南东风波、西行东风波以及近海东风波。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影响3类东风波特征的关键系统,其西伸与北进直接引导东风波路径及活动位置。东风波的分类合成结构特征显示:强涡度中心指示东风波槽中心,强涡度中心通常位于850 h Pa及以下。东风波低层为强辐合场,槽后有整层的垂直上升区。偏南东风波波槽轴线随高度向西倾斜,西行东风波和近海东风波波槽轴线近乎垂直。合成诊断还显示,东风波的海上移动有向SST(Sea Surface Temperature,海表温度)大值趋暖的趋势。数值模拟证实,增强东风波槽前SST暖中心的强度,将引起槽区低层和槽后中层出现负变高中心,同时SST的增温将通过感热与潜热促使东风波槽强度加强,将进一步地增强东风波暴雨强度和雨带的北移。并增强中低层流场的气旋式气流成分,增强低层辐合场,维持深厚垂直上升运动层。典型西行东风波个例分析显示,螺旋度与东风波强度成正比,东风波纬向位温偏差显示东风波在热力场上具有“上暖下冷”的不稳定垂直结构。东风波涡度增强时,扰动动能向分层扰动位能转化。东风波强度减弱时,分层扰动位能向扰动动能转化。
利用CINRAD雷达产品进行风暴外推与预警
作者: 马中元,许爱华,李德俊,叶小峰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多普勒雷达  产品算法  风暴外推  强天气预警  描述: CINRAD雷达产品十分丰富,在CINRAD雷达导出产品中,有专门针对风暴外推与预警的雷达产品,即风暴路径信息STI,冰雹指数HI,中气旋M,龙卷涡旋特征TVS和风暴结构SS(产品标号58-62),这些雷达产品都有较完善的算法。在日常业务中,一般都是使用图像产品,很少使用匹配二进制数据文件产品,但要实现客观预报方法,就必须将这些分散的二进制数据文件组成一个统一标准格式的ASCII码产品属性表文件。这个文件把与风暴有关的雷达产品的特征汇集在一起,同时还增加了风暴单体质心回波强度、质心回波顶高和质心VIL等其它信息。风暴外推预警图使用多图层显示方式,分别显示这些雷达产品数据和ET、VIL等数据,并配有GIS地理信息。在做风暴外推预报时,考虑了高层引导风的作用和下垫面的影响;当风暴单体满足一定条件时,将考虑风暴的右移特性。
江西8种强对流天气形势与云型特征分析
作者: 许爱华,马中元,叶小峰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云图  天气系统配置  云型特征  描述: 利用1999—2009年红外云图、常规天气图、雷电和地面危险报等资料,针对江西62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在分析强对流天气发生时天气尺度影响系统的基础上,提炼了引发强对流天气的中尺度对流云带(团)发生发展的典型云型特征。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边缘强对流云型、斜压扰动云系尾部强对流云型、地面倒槽中MCS、东风波(热带低压倒槽)、冷锋前强对流云带、冷锋前部的MCC、高空低槽后强对流云型、热带气旋及其外围飑线云带云型,这8种云型特征是构成江西强对流天气的典型云型。8种云型特征和低槽、切变、冷空气、东风波及热带气旋,高低空急流、副热带高压等影响系统的强弱、相对位置有密切关系。斜压扰动云系尾部强对流云型、冷锋前强对流云带、冷锋前部的MCC常常和低层较强空气活动有关,当500 hPa低槽经向度大,低层槽前暖平流显著时易出现斜压扰动云,其尾部出现强对流天气;β中尺度的对流云团易在锋前异常暖中心和不稳定中心合并发展成MCC。而高空低槽后部、副热带高压边缘、东风波这三型则和中高层干冷空气及中低纬天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较大,高空负变温或水汽云图的"暗区"移近低层辐合系统时,MCS发展。当高空出现辐散气流和辐散状卷云时,地面倒槽中的辐合线附近MCS强烈发展。热带气旋及其外围飑线云型则与台风的活动密切相关。斜压扰动云系尾部强对流云型预报指示性最好。
人为和生物排放量对春季东亚地面臭氧的协同贡献
作者: 屈玉,安俊岭,周慧,叶小峰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协同贡献  总贡献  臭氧  区域空气质量模式  描述: 臭氧(O3)的生成是多因子影响的复杂非线性过程,一个因子在其他因子起作用时的贡献可以分为纯贡献与协同贡献。本文采用因子分离方法和改进后的区域空气质量模式(RAQM)计算了人为氮氧化物(NOx=NO+NO2)、人为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AVOCs)以及生物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BVOCs)对春季东亚地区地面臭氧浓度的协同贡献及总贡献(=纯贡献+协同贡献)。结果表明,AVOCs、BVOCs与NOx对O3生成量的贡献依赖于AVOCs、BVOCs排放量的相对大小。AVOCs或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其总贡献主要来源于其与NOx的协同贡献。从区域角度(1°×1°)来看,BVOCs对东亚春季地面O3浓度的贡献较小,BVOCs排放量明显偏高的个别地区除外。BVOCs总贡献有很强的日变化特征,BVOCs总贡献有可能小于其协同贡献。个例研究的成果应用于O3调控对策的制定和实施很可能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我国北方(30°N以北)应控制人为源;我国南方BVOCs排放量显著偏高的地区,生物源和人为源的贡献都必须考虑。
萍乡地区两次暴雨前夕预报诊断分析
作者: 邓学友,叶小峰,马中元,彭义峰,邬清元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期刊 关键词: 西南倒槽  高能舌  WRF模式  副热带高压  高低空急流  切变线低涡  描述: 利用常规天气图、WRF数值模式等资料,对萍乡地区2010年5月两次暴雨前夕主要影响天气系统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低层切变线和低涡、地面西南倒槽、副热带高压是这两次大暴雨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地面西南倒槽的发展加强和副热带高压的北抬,为这两次暴雨的产生起到了不可忽略的作用;暴雨发生前夕,高空急流和中低层强盛西南气流是动力触发条件;暴雨落区上空低层高能舌加强延伸是热力触发条件;两次大暴雨过程产生的天气背景很相似,但影响系统的位置和强度有所差异;WRF降水落区预报和降水量级预报基本符合实况降水,但是降水预报量级偏小,与实况降水稍有出入,在天气预报业务中有较好辅助作用和参考价值。
背景装饰 背景装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