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在江西
日期:2020.10.16 点击数:810 来源:暂无【类型】期刊
【题名】道在江西
【作者】 龚鹏程
【摘要】近年来龙虎山道教仪轨逐渐恢复完善,南朝陆修静建立的较完善的斋醮仪轨对后来龙虎山地位之确立乃至江西道教在全国的地位及影响力,均有极大帮助。 传说汉代张道陵由淮入鄱阳溯江至贵溪,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故将该地称为龙虎山。 道教乃我家传之学。这年头,其实已很少人有什么家学,而我之得以亲灸道学,说来还多亏了这个乱离的时代。原因是:1949年,江西龙虎山张恩溥大真人逃难,在广东韶关碰上我大伯龚乾升,两人既投契又是老乡,遂拜了把,同来台湾。可是抵台以后,人生地不熟,又无宫庙基地,弘教事业一时竟难拓展。幸而台湾当时仍仿旧例,封孔子后裔孔德成先生为衍圣公、封张真人为63代天师,继承其宗风,以维道统,所以天师仍维持了个“嗣汉天师府”。我大伯则任他秘书长,闲暇时又多来我家议商教务。因我父开餐馆,便于邀人来此聚谈也! 伯父之后,族兄龚群也续任其秘书长多年。天师羽化后,又翊赞64代,尽心尽力,且推动两岸道教交流,贡献厥伟。故于今大陆道教界老一辈人说起“龚长老”仍多感佩。 我则生来多病。老家习俗,都说这种难带的小孩要过继给神明或僧道做契子,遂拜了天师为义父。童丱游嬉,乃因此多在道坛宫观间。耳濡目染,略知一二。尔后道教衰微,我又于1989年,与族兄等兴办“中华道教学院”,对道教事务自然就更娴熟了。两岸道教之交流,也可以说是在我手上才正式开展起来的。 本来我老家在吉安,该地就有武功山之道教遗迹。每返老家,也常道经庐山、南昌西山等地。若往鹰潭一带去,则总要迂道返回龙虎山去向老天师像叩头。故对江西道教殊不陌生,不限于书本子上的文献知识。江西自古巫风就盛,舞傩以驱鬼逐疫,是直到现在都还极为流行的,风气盛于他省。但我要特别提醒读者:一般人看道教,或许觉得它与巫觋类似,学界也不少号称研究道教的朋友老是把巫视为道教的源头或一部分,但实际上道与巫是两回事。道教之兴起及发展,恰是以消灭巫为重点之一的。 东汉顺帝期间,豫章太守栾巴,《后汉书》说他“素有道术,能役鬼神,乃恶毁坏房祀,剪理奸巫。于是妖异自消。百姓始颇为惧,终皆安之”,就是明证。葛洪《神仙传》也记载了他过宫廷湖以符斩杀妖巫的故事。所谓房祀,就是民间祭拜的鬼神,巫即迎神降鬼、助人祈禳的一类人。而栾巴这种道术之士,正好是要治理巫鬼的。后世天师道等各派道士之所以被政府重用,除奸巫、堕淫祀,便是他们主要的职责;而栾巴之类道术士,即是他们的前辈。 可是栾巴还不是最早的。江西道教渊源可以上溯至黄帝时的乐官伶伦,据说他曾隐居西山洪崖。其次是驾鹤成仙的周灵王太子晋,亦曾憩于西山鸾岗。到周威烈王时,楚人匡俗在南障山隐居飞升,留下茅庐。该山遂被人称为庐山,又称匡庐。秦始皇、汉武帝都登过庐山,望气求仙,故庐山又有神仙庐之称。秦隐士华子期则居丹霞山,汉昭帝时仙人浮丘公及弟子亦在该山修道。东汉桓帝时因有麻姑成仙的故事,该山又称麻姑山。峡江的玉笥山,则据说是因汉武帝曾于该地受西王母白玉笥上清宝箓图而得名。再就是西汉末年九江人梅福,他本是经生,治《尚书》《谷梁传》,因上书成帝数王莽之罪而不见纳,挂冠隐居豫章城南青云谱。 诸如此类,虽真伪揉杂,半真半假,但亦可令人想见江西道风早在秦汉以前就很盛了。这些“仙人”,以修真、隐居为主,与巫觋降神祈福、诈哄民众的作风也显然不同。 汉代,江西修道之风更昌。除人数众多之外,已形成几个特点。一是颇有女仙传说。如上文提到的麻姑,葛洪《神仙传》说她十八九岁已得道,能掷米成珠,自言曾三次见到东海变成桑田。又传说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诞,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遂传下“沧海桑田”、“麻姑献寿”等成语。又,赣南金精山另有张丽英成仙故事,说她是西汉初樵夫之女,得道飞升,传下《金精十八章》。这位女仙,现在知名度不高,但宋真宗曾封金精山为第三十五福地,徽宗则封张氏为灵泉普应真人,足见当年颇有影响。 另一特点是修道往往有家族性,与其他地方隐居求仙者常常“弃妻子入山”不同。如武功山就因武姓夫妇在此修道而得名。在葛仙山、閤皂山等处修炼的葛玄,也是家族式的修道者,后裔就有前文所说过的葛洪。上饶灵山亦复如此。东汉延熹年间河南人胡昭携家南渡,在此隐居采药炼丹,济世活人。侄儿胡超,据说炼就出世法,有回生丹药,成仙后不知所踪。至西晋泰始元年,忽下降治好太子奇疾,又腾空而去。帝遂封为真人,以灵山拥笔峰为道士仙峰。 家族式修道人的代表,是张道陵家族。他本是江苏丰邑人,云游天下,到过安徽、河南各处,据说曾由淮入鄱阳,溯江至贵溪,炼九天神丹,丹成而龙虎现,故将该地称为龙虎山。然后入蜀降妖伏魔,其子张衡、其孙张鲁逐渐建立了一个天师道政权。等到该政权被曹操灭了以后,张鲁之子张盛又回到江西定居,一直传到现在,与山东孔家并称海内两大世家。 综合这些特点,我们甚至可以说:江西是我国道教最早发达的地区。晋代天师道在江南的发展,不尽出于张鲁一系,于吉、杜子恭均与张道陵张鲁无关。杜子恭弟子孙泰、孙泰之侄孙恩、或世奉五斗米道的王羲之家族亦然。倒是王羲之与王凝之都担任过江州刺史,可能对江西道风有些影响。另外就是陆修静,他在庐山建简寂观,整饬道教科仪斋法,辑比道书,影响无与伦比。现今道教文献总汇《道藏》的基本规模和框架,即奠定于此。 王羲之、王凝之、陆修静的主要活动区均在江西北部庐山、九江一带。南昌一带影响最大的是许逊、吴猛。这两人,或曰许逊是师、吴猛是徒,或说相反。吴以治病为主,许逊则有斩蛟治水之功,并于东晋孝武帝宁康二年于洪州西山举家拔宅飞升,时人为建玉隆万寿宫,且开始推广许真君信仰。晋代在江西建有道观52所,祀许真君的就有13处,可见其盛。 活跃于江西中北部的则是东汉末年到魏晋间的葛玄。他来往于南昌、萍乡、修水、铅山、少华山等处,据说是采药炼丹,而最终在閤皂山得道。葛玄与其重孙葛洪都以炼丹著称,属于丹鼎一脉,可是后来閤皂山被视为灵宝派的祖庭,葛玄被推尊为灵宝始祖,称为太极仙翁,其实是与葛玄另一重孙葛巢甫有关。 古灵宝经,于东汉末已出世,葛玄是重要的传承者。但大肆增演、制作,使灵宝风教大行,却是葛巢甫之功。因其修炼方法主要是科仪斋蘸,士庶便从,有礼仪化倾向。不像上清派存神静思,偏于内养,也不像丹鼎派要花许多钱去筑炉购药,故易于推广。同时,此派与治病、养生、成仙等“自了汉”的态度不同,是讲究“普度一切天人”的,这种济度思想颇切合一般人想替亡父母亲人祈福超度的心理,故于东晋末、刘宋初信奉者日多,其斋戒仪轨也逐渐成为后来各派效法的对象。 目前葛玄的崇拜有分化现象,葛仙山专拜葛玄,閤皂山以灵宝科仪为主。不过葛仙山也不炼丹,仍用符箓。山顶上祀葛仙的大殿上,就悬挂着三十六道天师符,黄表纸,上钤朱文大印。它与世俗所见符箓不同,乃天师独擅之艺,只有天师才获传授。犹如某些武术门派中,只有掌门人才能拥有某种武功一般。天师在台,暮年登坛画符作法渐觉吃力,族兄龚群随之既久,便传给他,有时且由他代笔。天师羽化后,此符法才再由龚群兄回传龙虎山。我在龙虎山见一殿中展示符图,便也有仿天师符样式的。可是展出的,只是依样画葫芦,不知这符需要配合口诀和功法,用的笔更非世俗所知,乃是竹笔,因此所画绝不相似。葛仙大殿上挂的,则是我族兄龚群之手笔,我一见即能分辨的。 江西中东部则以天师道为主。张盛于晋永嘉年间返回龙虎山登坛传箓,建正一观,被推尊为第四代天师。子孙相继,皆有道法。 不过,张道陵先在江西修道,后来进入四川,张盛由此方迁返江西祖居地,均只是张家自己的说法,或晚出文献所载,与其他材料未必尽能吻合。张家南下龙虎山的时间,也有在汉末或、西晋末,乃至在隋唐的不同考证,近年还有人依考古发现,主张张盛并未南下,而是卒于洛阳。 当然,这些考证都不能动摇张氏家族已于晋宋年间在江西龙虎山附近逐渐发展的事实。只不过,当时由北方铩羽而南的张氏家族才刚于此立稳脚跟,影响尚不显著罢了。晋宋南北朝时期,北方天师道的代表人物是寇谦之,南方的代表人物是陆修静,张家还谈不上。 但陆修静对后来江西道教在全国的地位及影响力,乃至对龙虎山地位之确立均有极大帮助。其一是改造了张道陵以来的天师道五斗米道道法,吸收灵宝,建立了较完善的斋醮仪轨,分九等斋十二法,扩大了天师道道法内容,也促使后世天师道与灵宝法一直有较亲和的关系。 其次是整理道经,区分为三洞四辅十二类的体系。其《三洞经书目录》不但是道教史上第一部目录专著,为后世《道藏》之基础。而且道教正如我在上文所介绍,本来不是一个统一的制度化宗教,山头林立,各山各有修道人,或炼丹或养气或求仙或帮人治病,群峰分峙,道法各异,也不相统属。陆修静才把各派不同的经典,用一个三洞四辅的松散框架整合起来。虽松散,但有整体性,各种不同的修道法门才开始被整合成“一个”道教;虽整合,而又松散,所以道教内部仍可保存各道其道的差别,分流并进,既独立又融合,故是极伟大的贡献。 宋时龙虎山“张天师”体系确立,天师职位世袭,现任龙虎山道长张金涛为全国人大代表。 龙虎山上清宫唐代名真仙观,宋真宗时设授箓院,后被视为最正宗的符箓传承体系,至今仍是天师道授箓之处。 道教某些教派是不见尸、不临丧、不与祭,但现在龙虎山的道士亦协助丧家超荐亡魂,做祭奠法事。 三清山飞仙台为明代建筑,民间传说这里是各路神仙来三清山迎仙、会仙、飞仙的地方。 三清山三清宫创建于宋乾道六年(1170),现存石结构建筑为明代所建。 道教典籍经过“文革”毁弃民间遗存极少,葛仙山道长李绍华近年搜集了不少清代道教典籍。 (欲知完整故事,请阅读《华夏地理》2012年7月号)
【年份】2020
【期号】第7期
【全文阅读】 获取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