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检索
全部
图书
期刊
搜索导航
按文献类别分组
新闻
(74)
按栏目分组
物质生活民俗
(41)
民间艺术
(10)
社会组织民俗
(8)
民间语言
(4)
民间科学技术文化
(3)
民俗信仰
(2)
民间口头
(2)
人生仪礼
(2)
民间医学
(1)
物质生产民俗
(1)
按年份分组
2020
(74)
萍乡传统烟花制作技艺
作者:
暂无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描述:
萍乡市上栗县是中国烟花爆竹的发祥地。当地烟花爆竹生产历史悠久,烟花爆竹的发明者李畋便为上栗人。据《唐史》记载:“李畋,江南西道袁州府上栗麻石人氏,生于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四月十八日。”据说他曾用自己发明的爆竹,帮助唐太宗李世民驱除山魈邪气,使其龙体康复,遂被封为爆竹祖师。1935年编著的《中国
结婚嫁娶礼仪
作者:
暂无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描述:
男方:在订婚时礼仪上叫“庚敬”,着发新娘时礼仪上叫“代花粉”;男方为女方缝制衣服,在请裁缝开剪时礼仪上叫“缝仪之敬”;结婚的头一天起媒,新郎要以二斤果子、二斤鲜肉、鲜鱼和一红包去请媒人(红娘)叫“移玉之敬”;请厨师办宴席礼仪上叫“起师之敬”、宰杀牲猪叫“膳宰之敬”;在结婚的头一天晚上叫“起媒宴”,是
莲花打锡工艺
作者:
暂无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描述:
街头锡艺是莲花县县民间手工技艺的瑰宝。工艺概述:打锡手工技艺的发源地路口镇街头村是江西省打锡手工技艺的发源地。据老锡匠刘开元(86岁)讲述:相传,唐朝李世民时期,有一锡匠流落此地,以打锡谋生。因为他的手艺好、生意兴隆,街头有许多人向他学艺。街头村打锡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扶持下,街
寿辰和其它礼仪方面
作者:
暂无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描述:
萍乡人爱好做酒,碰到什么喜事都要做酒请亲戚朋友庆贺一番。用于这方面的礼仪很多,小孩出生做三朝酒,礼叫“汤饼之敬”、满月称“弥月之敬”、周岁称“脺盘之敬”、十岁称“就傅之敬”、廿岁称“弱冠之敬”、三十岁称“受宝之敬”、四十岁称“强壮之敬”、五十岁称“服冠之敬”、六十岁“花甲或杖乡之敬”、七十岁“杖国或
青山中医药养生小镇助力健康萍乡大发展
作者:
暂无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描述:
建设板块多轮驱动养生小镇项目地点在青山镇水口村,以停产的焦宝煤矿为中心,扩展到中环路边(建安源区中医院),城郊管委会的长兴馆村、略下村。养生小镇现在规划面积1560亩,远期规划面积4500亩。养生小镇分为医疗板块、中草药板块、养生托老板块、中医养生文化与旅游板块、教学板块。其中医疗板块,计划打造中医
《刘才子趣联留乡梓》
作者:
暂无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描述:
刘凤诰虽是崛起于微寒之中,但天资聪颖,少时便被人目为神童。据传某年春插时,大火在田里谈笑风生,兴致勃勃地插秧。有一个颇识文墨的老汉,见放牛的刘凤诰从田边经过,因人们都传说他是神童,便有意考考他,拿起一根禾杆顺手就把扯好的一把秧扎紧,口出一对:“禾秆绑秧父抱子。”叫刘凤诰对下联,恰巧有一妇人提着一篮小
《凯丰传》
作者:
暂无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描述:
《凯丰传》
萍乡风筝舞
作者:
暂无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描述:
萍乡风筝舞又名放风筝,产生于清乾隆年间(1784),至今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传承,在编修的《萍乡县志》“风俗篇”中有多处记载,不少民间舞蹈多从灯彩中脱胎而来,如放风筝、傩舞等。“上元张灯”自十三日始……“先春三月,乡人乃舞”在爆竹声中沿门而舞的古朴民舞放风筝,已成为萍乡当时的一种民俗。这在《萍乡县
萍乡趣味方言
作者:
暂无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描述:
蔬菜: 黄瓜/青瓜→勒瓜 茄子→紫瓜 地力→“糍古子” 南瓜→金瓜 空心菜→“翁菜” 大白菜→黄牙白蚕豆→大豌豆 青豆→小豌豆 茭白→高笋 板栗→椭栗 卷心菜→包心菜 红薯/白薯→番薯 土豆→洋芋头 玉米→包粟 水果
萍乡方言
作者:
暂无
来源:
暂无
日期:
暂无
文献类型:
新闻
关键词:
描述:
萍乡乃古之吴楚咽喉,今之赣西明珠,是中国近代工业起始最早的城市之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商贸繁荣,已成为江西重要工业城市之一。 萍乡方言是赣语的一种地方方言,进过其它方言编钟而来。赣方言以南昌话为标准方言,湘方言以长沙话为标准方言。就萍乡全市而言,宣风话受宜春话的影响比较大,与萍乡话的距离比
首页
<
1
2
3
...
6
7
8
>
尾页